政策建言
不謂成功爭取,只願攜手同行:香港新方向歡迎2022年施政報告
2022-10-28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羅列了七大方向的政策,與香港新方向早前向政府遞交的《施政報告建議書》有深度的契合。根據統計,《施政報告》中與我們建議重合的項目多達45項。對此,我們深感欣喜,並期待未來繼續與政府及廣大市民攜手同行,為建設更好的香港貢獻力量。
GARY識條鐵|響必應之於同聲:消息指施政報告將興建第三條南北跨區鐵路
2022-10-17
有消息指出,今年施政報告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提出興建三條鐵路,當中包括連結元朗地區至九龍塘一帶的跨區鐵路。
香港新方向執委、立法會A4聯盟張欣宇工程師議員對此表示歡迎。早於2021年參選期間,張欣宇已在政綱中重點提出,本港有迫切需要多一條南北跨區鐵路以舒緩東鐵線及屯馬線現時幾近飽和的壓力,並具體建議將北環線向南延伸。
免費了!我再也不用擔心媽媽在香港得了新冠不敢住院
2022-10-15
在香港逗留的廣大非本地居民們,還在為高昂的住院費用提心弔膽,生怕何時中招新冠嗎?不用怕,不用慌,因為——非本地居民新冠治療免費啦!
感謝政府悄悄給了我們一個驚喜。香港新方向一直在關注此事,從香港新方向執委張欣宇今年上任立法會議員開始,就着力於推進豁免非符合資格人士的新冠治療收費。
明報專稿|張欣宇:「還利於民」是調整隧道收費的最佳起點
2022-10-14
經過25年私人營運,西隧終於將在明年8月交回政府。近日坊間傳出政府的擬收費方案,包括在繁忙時間將紅隧和東隧的私家車收費分別加至40及45元,西隧則略為減價到65至70元;政府同時會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機制,在非繁忙時段提供較優惠收費。方案一經流出,在坊間引起不少迴響。
GARY識條鐵|善用北環線興建契機 化解屯馬線逼爆危機
2022-10-06
張欣宇感謝政府採納建議,統一來港易、回港易計劃並取消限額的國慶假期後第一個工作日(10月3日)早上繁忙時間,屯馬線出現故障,鑽石山至第一城段需要停駛,但遠在新界西北的天水圍和元朗居民出行亦大受影響,多個車站擠逼人山人海,連進站都十分困難。全因屯馬線目前是全港最長的鐵路,連繫新界東、九龍和新界西區,是全港重要的交通命脈之一,牽一髮而動全身。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條交通命脈,在可見的將來就會出現嚴重的運力危機!安排,把措施的地域通用性一致處理,即是不再限於廣東省,而是適用於全國,變相可以便利所有來自內地各省的居民和旅客都以同一標準看待。
來/回港易二合一!今宵皆忙搶機票,唯他深藏功與名
2022-09-23
張欣宇感謝政府採納建議,統一來港易、回港易計劃並取消限額的安排,把措施的地域通用性一致處理,即是不再限於廣東省,而是適用於全國,變相可以便利所有來自內地各省的居民和旅客都以同一標準看待。
A4聯盟回應政府協助港生北上求學措施
2022-08-24
張欣宇表示,希望政府能夠給予多點時間讓家長和學生準備核酸檢測報告。同時,九月也有不少內地學生將會來港就學和交流,局方和業界應該準備好相關的隔離設施、酒店和旅館等,也可以優化來港易和回港易,把適用範圍統一,惠及相關人士。
抢不到票回内地开学?立法会议员联署为学子争取特别通行
2022-08-20
立法會A4 成員楊永傑近日接獲不少前往內地求學或交流的港人學生求助,大多表示在八月需要返回內地隔離,並準備好九月開課。但是礙於無法預約健康驛站,同時前往內地的機票幾乎被搶購一空,不少學生擔心沒有辦法及時返回內地,影響學習進度,甚至錯失前往內地高等學府交流的機會。
早前楊永傑、梁文廣、張欣宇和林素蔚持續向特區政府及內地政府反映及爭取,希望能為港人學生安排特別通行名額前往廣東,特區政府也在積極考慮安排包機讓同學們前往其他內地城市。
立法会议员联署建议政府全面统一“来港易”及“回港易”安排
2022-08-17
昨日,立法會A4成員張欣宇、楊永傑、林素蔚、梁文廣,聯同譚岳衡議員發出聯署,建議政府儘快全面統一「來港易」及「回港易」安排,將所有來自內地的居民/旅客入境隔離措施調整為同一標準,為親友探訪及商業往來創造便利條件。
【明報】張欣宇:政府審批程序冗長 極有必要拆牆鬆綁
2022-08-12
今年1月,筆者當選立法會議員不久,就遇上一件「怪事」:一名小學校長向筆者求助,表示原定在學校附近港鐵站社區畫廊展出的學生畫作,突然收到港鐵通知,臨時被取消,且未能估計何時恢復。教師和小朋友們收到這個消息,都十分失望。
香港新方向|什麼樣的結果才真正回應市民所求?
2022-07-20
上星期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了對職業訓練局(職訓局)九龍東(茶果嶺)新校舍發展計劃撥款4.593億元,未來將會在觀塘優質海濱地段上,興建佔地42,000 平方米的新校舍。由於該計劃在原則,設計和技術上都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席議員中,包括張欣宇工程師在內的四位立法會議員投下反對票,另外也有五位議員投下棄權票。
投票結果已定,但是作為專業人士的我們仍然追問,這樣一份由跨部門準備,但是質量欠佳的發展計劃是怎樣拼湊出來的,背後又折射出哪些公共決策的問題。
香港創科發展何去何從?
2022-07-11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回歸 25 週年的一系列活動和參觀中,其中一站選擇科學園,戰略意義可見一斑,這也顯示出國家對於特區發展創科,創造就業的期盼,未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角色可謂至關重要。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在創科的投入增長顯著,高達 1,500億元,創新科技基金在 2020至2021年就提供了 48 億元的資助額,而本地研發的總開支也翻了幾倍,科研人員數目也高達三萬多人。但是,近年即使有這樣規模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改善,創科業在香港經濟結構中的佔比仍未產生重大的改變。
解決交通擠塞 需全方位運輸研究及電子道路收費
2022-06-27
政府將於明年八月收回西隧專營權,計劃其後徵收三隧「擠塞徵費」,紓緩過海隧道擠塞。按照運房局6月17日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顯示,當局打算實施的擠塞徵費有三大原則,包括平衡收費水平、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以私家車為對象收擠塞徵費。局方認為,如果三隧收費水平相若,甚至統一,可鼓勵駕駛人士在適合的情況下使用西隧,節省額外行車時間,使整體道路網絡使用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