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近新方向

2023年3月16日

共识会议 · 下|从“反对”到“反对但接受” 如何实践协商民主

「我們不同意,但可以接受。」——在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聯同香港新方向及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合辦全港首場「協商式民主」實驗上,經過一連兩日的反覆討論,一位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參加者如是說;而對方所在的小組,最後也改變取態,與其他小組達成共識。從「反對」到「反對但接受」,具備不同政治理念和知識背景的年輕人們,經過怎樣的認識、思考和協商,做到「不同而和」?

2023年3月15日

共識會議 · 上|協商式民主實驗 拓青年論政空間盼在港落地開花

最低工資應否大幅提升?標準工時應否立法限制?退保醫保應否強制執行?......這些問題反覆討論多年,但特區政府總以社會存在極大爭議為由擱置;如果全港市民都有權力決議政策,大家會基於「二元對立」而吵得不可開交,還是能夠實事求是地達成共識?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聯同香港新方向及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較早前合辦全港首場「協商式民主」實驗,嘗試探索更加適用於香港的「公民參與」模式。

2023年3月9日

立法會議員考察深圳坪山 張欣宇:盼北部都會區借鏡

立法會議員A4聯盟(張欣宇、楊永傑、梁文廣、林素蔚)與陳紹雄議員、陸頌雄議員,3月7日率領40多名香港深圳社團總會和工商各界專業人士,到訪深圳市坪山區。

2023年2月22日

香港新方向攜立法會議員、工商及專業界人士赴深圳龍崗考察交流

「今天我們帶着三個目標來到龍崗,了解學習到了龍崗在基層治理、產業、舊城改造及城市更新方面的工作經驗,收穫很大。也期待未來深港兩地開展更加密切的交流往來,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性。」2月21日,香港立法會議員、工商及專業界人士到訪龍崗,開展考察交流活動。一天的走訪調研結束後,香港立法會議員張欣宇稱,此行是一次「非常豐富、非常圓滿」的考察,會把學習到的「龍崗經驗」帶回香港,也歡迎龍崗各界人士多到香港交流,深化兩地合作。據悉,這也是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到訪龍崗規模最大的參訪交流團。

2022年10月26日

平凡人的舞台,一尺寬的大台

有人說,你們新方向沒有大台,走到今天是不可思議的。但實際上,誰說我們沒有大台?這個小木箱就是我們的大台,每一個站在這個小木箱上發表過意見的人都是我們的大台,這個小木箱背後的每一位新方向同路人——你、我,我們大家都是新方向的大台。我們每個人獨立存在的時候,可能都只是一個平凡人;但當我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平凡人也將擁有巨大的力量,這就是新方向的真正大台。

2022年10月24日

風起於青萍之末:香港新方向的第一個三年

本着「改變力量,源於你我」的理念,香港新方向今年正式成立3周年!10月22日,香港新方向舉行「慶祝國慶73周年暨香港新方向成立3周年茶話會」,匯聚各方賢達、以至香港新方向的同路人濟濟一堂,出席人數多達150人。席間,香港新方向更宣佈委任4位重量級顧問。

2021年12月25日

新華社專訪張欣宇:當下很多市民求變革、謀發展

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新當選議員、「85後」政治新人張欣宇出生成長於內地,求學發展在香港。他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主張求真務實、解決問題的他能在地區直選中脫穎而出,反映出當下很多市民求變革、謀發展的心態。

2021年11月9日

香港新方向張欣宇出戰新界北——小人物,不甘心,求改變

「我不甘心整天聽到『香港已死』或者『香港已經淪為三線城市』,我更加不甘心我們部份年輕人不再以香港為榮。面對這樣的前景,我就是不甘心!有人說不要搞政治,因為構想未來並不是小人物的責任,但我就是不信邪,我為何要假設我出來的話大家不會相信我、不願意給我機會?我相信我有能力令香港變好,我也相信總會有人願意相信像我這樣的小人物。」

2021年7月21日

誰是香港人?——新政團「香港新方向」:多元包容才是香港DNA

近年來,香港成為了巨大的「標籤工廠」,將人粗暴地劃分為藍與黃,將事簡單地歸納為黑與白,社會陷入了二元對立思維之中,昔日以包容多元而著稱的國際都市黯然失色。在這樣的氛圍中,由五湖四海的專業青年組成的新生團體「香港新方向」,也被「新香港人」、「爭上位」、「離地」、「鬼」等標籤擊中。但在標籤之下,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想以怎樣的方式改變香港?又想為香港尋找怎樣的新方向?

2021年6月25日

給香港的信

「香港」兩字從來不是別人的故事,她是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這座城市需要重築身分認同,需要重建與國家的互信,需要重新找回國際都會的志氣。我們希望為此出力,我們能夠帶來改變,我們必須讓未來有所不同。

2021年6月18日

港漂對談.下|落地生根 我也是「香港人」|HK01專訪

《香港01》邀請「香港新方向」創始人及執委劉暢、會計及金融服務業召集人溫凡、教育專業召集人燕妮進行對談,討論如何實現從香港社會的「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

劉暢談到,初來香港時也曾因身處異鄉而嘗盡漂泊無依之感,在與港人的相處中找到溫暖,從而對港有了家的感覺。燕妮回憶起學生時代老師同學的善意,沖淡了她初來乍到的不適與彷徨。溫凡則說:「我來到這裡,就是這裡的人。」

2021年6月18日

港漂對談.上|初來乍到 也曾是不安的「旁觀者」|HK01專訪

慮及香港產業單一,生活成本高企,社會撕裂嚴重等問題,有些「港漂」選擇離開。但有部份「港漂」選擇留下,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成為香港社會的持份者。成立於2019年的「香港新方向」就聚集了這樣一群「港漂」。在網站首頁上,他們寫下「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為自己與香港美好明天而努力的香港人。」

《香港01》邀請「香港新方向」創始人及執委劉暢、會計及金融服務業召集人溫凡、教育專業召集人燕妮進行對談,討論如何實現從香港社會的「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

bottom of page